《教学通讯(75期)》(老校区)聚焦新高考——“新高考”引领下的高中生职业规划
创建时间:2017年05月10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这个时代应该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职业性向分化的关键时期。自2014年以来浙江省新高考选课与录取制度改革已掀起了以专业为导向的改革浪潮,同时也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学校”的新模式给莘莘学子带来了全面化、个性化发展机遇,也引领着每一位高中生尽早着手职业规划。


一、新高考选课与录取制度引领高中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2014年,期待已久的《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面世。浙江省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市之一,率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选课与录取制度。根据浙江省《方案》,浙江省高考不再分文理,实行必考科目(3)+选考科目(3)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其中,必考科目分为语、数、英三科,选考科目又分为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七门,每位考生皆可自选三科;按照规定,各高校均可按专业与专业类自主确定选考科目,也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相应的录取要求,那么,浙江新高考选课与录取制度之“新”又突显在哪些方面?


(一)以“专业”为导向


高考制度改革前,浙江省普遍采用“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模式。然而以“学校”为导向的模式催生了高校追求规模效应、学生追求大学招牌的怪异现象,直至志愿填报阶段,不少高三学生仍不知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喜欢什么职业,只为追求分数利用最大化,盲目追捧热门专业。这极容易导致考生与理想专业失之交臂,入读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专业,极大浪费了大学宝贵的教育资源,也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带来巨大阻碍。


然而,采用“专业+学校”的模式,强调优先考虑和保障考生的专业意愿,尽量避免考生产生“入错行”的遗憾。一方面,新方案增加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促使高中生理性思考真正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对高校而言,新模式也在客观上激发了大学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扭转大学综合化发展倾向,缓减高校盲目“做大”之风。


(二)增加选择性


新方案一再强调要把选课的自主权交予学生和学校,实现从选课到选考的转变。浙江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增加了学生选择选考科目的自主权,而且也赋予了高校选择权。根据《方案》,高校享有两个选择权:一是可以自主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二是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相应的录取要求。


如今,“增加选择权”已成为浙江省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 新《方案》突破单一的形式平等、程序平等、机会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激励着每一位学生认识自我、实现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


(三)不分文理,强调全面发展


“文理不分科”的呼声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观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造“通用型”人才已是中国教育界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新《方案》顺应了教育人士的主流观点,强调不再文理分科,避免学生过分偏科,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化发展。


不可否认,过去的高一学生无须过多考虑大学专业选择问题,更别谈职业规划。但是在新选课制度与录取制度下,选择哪些科目与专业选择有着直接关系。可见,专业重要性突显了,选择权增加了,“套餐”已升级为“自助餐”,同时,这也引领高中生必须由补短转变为扬长。


因此,在新高考形势下,学生亟需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更需要尽早完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未完待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