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71期)》(老校区)专业成长——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创建时间:2016年12月26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心理学大辞典》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美国合作学习研究者约翰逊等人给合作学习的定义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我国学者王坦在《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所以说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合作性学习小组必须有清晰的积极的相互依靠,成员之间必须面对面地促进他人的学习和成功,每个人都尽自己的责任做好工作,恰当地运用达到成功所需的人际关系和小组技能,并且讨论小组成员怎样学习更有效。真正的合作小组必须具备这些基本要素。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现在开始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便呼啦一下围成了一圈,围成一圈后,有些小组成员或把学习任务置于脑后有的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或三两成群,交头接耳,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当小组进行讨论时,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即使进行了有效的讨论,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还有的学生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要么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可见,在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运行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现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要通力合作,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还有些小组就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有的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显得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3、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教师往往只重视小组的交流结果,忽略了学习交流的过程和个人学习的情况,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在教学实践中,大家有可能发现,小组汇报成果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总是几个成绩优秀的在重复的发言,有的多达十几次,这样就使得后进生成了仰望者,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最终成了发言者的听众,直接获取信息,以后也不在思考。


4、座位集中,容易出现纪律混乱、学习不专心、精力不集中、各种矛盾冲突等相互干扰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趁着小组合作讨论的时机闲聊,做小动作,尤其是自理能力差的学生。


三、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成因分析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有的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3、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对策


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是走进“1121”后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提高实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小组长与小组进行培训


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而学习小组的高效离不开组长的组织和指挥。


1、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第三,给小组长加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和激励。


2. 搞好小组成员的学习指导。(1)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学优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2)给学困生更多的课堂发言、上台板演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3)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4)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每天对每个组员的学习及课堂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周末评出先进学习小组和学习标兵。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学习,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二)、 精心备课,把握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结合起来才能评价是否必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真正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可能更有实效。同时,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或研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力量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学生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当一个同学发言时,还有许多同学举手,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断别人,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将极大地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以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四)、 全员参与,关注学困生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 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我们先得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与讨论,未参加讨论意味着他(她)们不知怎么去发表见解,不知如何去听取他人建议(没有深入预习就没有存疑,没有新发现就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是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采取以下做法:


1、落实预习。措施有自主预习、组长督查、存疑登记、释疑有奖、设问创新等,只有保证自主课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活动课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只有每个成员都意识到他在组内是不可或缺的,是被需要的,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并且在班内制定小组分工合作的规则:(1)、一帮一落实制:组成“一帮一”对子,给组员按层次分号,以8人小组为例,1号负责8号,2号负责7号,作为中间生4号和5号互相负责,这样就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小组学习。(2)、学习规范制:自学学习(预习、思考、作业整理)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这不仅仅是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且是组际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能拓宽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达到全面的、正确的看待问题。(3)、小组交流程序:不仅要讨论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4)、职责挂牌制:每个小组每节课设置五个职务牌(小组长、学科组长、记录人、发言人、评论人),放在桌面上,便于职责明确和教师掌握学生分工情况。(5)、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每节课发言不超过2次,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


对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 教师要转换角色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 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六)、严抓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堂纪律差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做法:1、如上面所提的那样,通过合理分工,鼓励全员参与,提高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纪律自然就好了。2、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严格的组规和良好的组风是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所以,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严格执行,使组员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当发现组内同学违反组规时,组长有权进行处理。可以让其按时写出自我反省书,请小组成员监督执行。也可做一件好事抵消其错误。组长本着激励为主的宗旨,定期向教师汇报本组同学的课堂表现,并与组员一起规划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规”的建立,应该完全建立在尊重组员意愿和班规的基础上,由大家自行制定,自行实施,这样,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才会有“依法办事”的热情与积极性。3、榜样示范。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袖,是组员学习的楷模,所以小组长要处处起榜样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要自己先做到。


对于小组合作中效率低的问题需做到四点:遵守纪律为前提,全员参与做保障,自主预习是基础,有效讨论是手段。当然关于效率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有些科目是本组的弱项,或者是问题较难,不一定有结果,但通过讨论促进团结,知道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那么这个讨论就是有效地。


我们需要在班级管理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