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课改精悟——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引
创建时间:2014年06月02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掌握示范的本领。教师示范提问,既展示问题,又揭示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还得掌握给学生问题搭桥的本领。这里首先得纠正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以为只要谁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意识就越强。这种错误认识只能导致学生课堂发问的泛滥化。目前不少“公开课”中就充斥着大量的“是非问”(只需要用“是”和“非”做出表层回答的问题)与“填空问”。这种低效的课堂发问,恰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缺乏。

    真正的问题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引路,更需要教师搭桥。

①结合思维的特点,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

②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教师要从提问的阶段上引领。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不同阶段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

③要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目标。目标设置过低会降低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自然不会发现问题;过高则会使学生无力突破而受阻,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搁浅,也不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阅读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能力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如果以问题为轴心来进行描述整个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深层次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从阅读的需要层面来看,学生阅读的目的并不单是为了发现问题,最终要解决问题,并发展思维,养成能力。而发展思维、养成阅读和学习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对阅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因素。阅读中的元认知监控突出表现在学生对阅读进程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阅读中学生的反思既是自我超越的起点,又是学生思维理性的体现。其反思是对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理解和实践的对话。学生的这种自我反思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的水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