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实干中转型 创新中提升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所属分类: 媒体聚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照搬他人,而是在借鉴继承基础上,独创德州一中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 ”近日,德州一中校长李德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照搬他人,而是在借鉴继承基础上,独创德州一中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 ”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以改革促发展

    2011年11月,德州一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自主互动高效课堂的尝试。个别家长忧心忡忡:“这样教学,孩子能学好吗?”李德民诚恳地说:“还有比我这个校长更担心一中成绩下滑的么?这种模式是先进学校的经验与我校实际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的改观,还有教师备课、校领导巡查等一系列的措施做后盾。 ”


    德州一中教改课堂主体模式为导学互动式,教师在精心编制导学案的前提下,变老师为“导师”,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形成生教生、师助生的学习课堂,基本知识“当堂清”。


    改革之前,学校选派了16名教师到山西新绛等中学取经,然后在几个班试点,成功之后全校推开。


    “改革的本质,是向素质教育过度。”李德民认为。为了把改革落到实处,学校着实动了“心思”。向活动要素质,把下午第四节课由过去的自习或上课,改为活动课:书法课、阅读课、优等生培优课、后进生补弱课,组织老师开办时事政治、艺术欣赏等专题讲座。向常规要素质,强调书写规范,卷面潦草者可判零分;作业规范,学生人人设立纠错本,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高效课堂提升效率,素质教育提升能力。老师备课时间比过去多了一倍多,过去教学模式下,中下游学生参与不足、受“冷落”的现象得以扭转,学习效率由50%提高到80%,老师们说“越来越尝到改革的甜头”。


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管理促提升


    转作风、严纪律,树正气促改革。严格考勤,早中晚三次签到签退。班主任早7点以前签到,有早读任务老师早7点10分签到,一周一汇总、一通报,年终汇总与考核、评先树优挂钩;不准任何环节营私舞弊;增强服务意识,后勤部门为一线教学服务,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立规矩、严落实,突破教学常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办公楼辟出10个大备课室,各学科每周的哪一天、在几号备课室、由谁负责备课,都制成备课表,校领导随时检查。提高导学案编、用水平,教师的导学案每科每节课都要精编,上传到校内网,接受调阅检查。完善作业批改制度,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批改不过夜”。建立听课制度,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普通老师每周听几节课都有规定,除非出差,没有任何理由不听课。


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关爱从细节入手


      德州一中,处处体现一个“爱”字。


    为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学校引进几个品牌食品公司,把学生食堂由过去容纳3000人就餐,扩展为现在可容纳5000人。


    做决策办事情,先为一线着想。早上,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7点前到校来不及吃饭,学校设立了教工餐厅,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00元的误餐补助。为了学生安全,校领导带头值班:副校长每天轮流带班,早晨6点30分到校,一直盯到下晚自习;其中2个副校长兼任级部主任,全天巡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实德育工作。从礼仪教育入手,从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见老师打招呼等细节抓起。在学生中征集文明用语、礼仪方案,增强学生参与性、自主性。


   “学校一系列改革,让我们学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心情更好了。 ”高二16班耿盼盼同学说到。


    □本报记者 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 房新宝 沙汉青


《德州日报》新闻链接地址:http://epaper.dezhoudaily.com/dzrb/html/2012-01/09/content_84261.ht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