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92期)》(老校区)专业成长——对违纪学生的管理艺术
创建时间:2018年01月24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2015-2016年度教师表彰大会上,李德民校长对我校广大师生提出了“提升学生学习状态”的新要求。时过一年,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学生违纪的事情不能完全杜绝。对学生违纪事情处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反思实际教学的三个案例,总结出几点处理违纪学生的方法,希望与各位同事共同探讨。


   案例一 上课偷吃东西的小李——用爱感化


   小李同学成绩中等,经常在课上偷吃东西,无法认真听讲。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带的东西分享给同组的同学吃,影响非常恶劣。小李为了逃避班主任的处罚,只在非班主任的其他年轻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偷吃东西。起初,任课老师会予以提醒警示,但小李总能在老师转身写板书时偷偷吃一口。学校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体罚、处罚学生,这可难坏了几个年轻的老师。


   当老师们将此事反映给班主任老师后,班主任找到小李谈话。起初,小李有所收敛。但后来他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周边的学生也开始向老师反映。他这种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同学们也开始疏远他。


   通过跟小李的家长沟通,我们得知,小李的父母长期在外忙于生意,没时间管他。孩子一个人在家,经常起晚,匆匆买完早饭就上学了。有时候来不及,就等课间跑去超市买来吃。


   于是得知此事后,我利用既可以盯早读,又不是班主任的优势,每当早读时,就给小李买好早饭,给他十分钟时间,到办公室吃完再来学习。小李很是吃惊,几次之后,便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表态,以后早起,并吃完早饭再来学校。从那以后,上课时再也看不到偷吃东西的小李,而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小李。逐渐地,他的成绩有所提升,跟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处理“违纪”事件,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发生“违纪”事件,都是事出有因的。我们在处理“违纪”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


    案例二 自尊心强的小张同学——宽容的力量


    小张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但就是自尊心太强,不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因为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因为小事跟同学有了口角,就把同桌的书摔在地上。


    正赶上我上接下来的一节课,目睹了这一幕。我没有立刻批评小张,而是跟平时一样,平静的上课。快下课时,我决定及时帮学生化解这一个矛盾。我话锋一转,说“上了一上午的课,大家都累了,我们来唱首歌缓解一下。”我提议唱我们的班歌,唱完后,感觉同学们的情绪都放松了。


    下课后,我主动问小张能不能帮我拿下教具回办公室。途中,我试探的问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有没有想对我说的话。孩子其实就是一时冲动,主动认了错,并表明要向同桌道歉。之后,我没再重提这件事,但从小组活动和谐的氛围看来,孩子们已经化解了这个小矛盾。


    回想要是当初如果直接当众批评这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可能是另一个结局了。我们老师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处罚也正是想达到这一境界。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老师们要把握好处罚的尺度。


    我们常说,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若能不用处罚便得到好的效果,那便是教育的艺术。处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惩戒手段,但不排除情感的作用。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处罚前,一定要讲清处罚的根据;处罚后,还要做好思想工作,多找被处罚学生谈心开导,使被处罚的学生从心里感到震动,相信老师是爱护自己才处罚自己的。不管何种形式的处罚,都必须以爱护受教育者,唤起被教育者的自知为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处罚都是不足取的。那种伤害学生自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处罚方式必须坚决摈弃。


 


    案例三 “软硬不吃”的小王——运用激励教育


    教育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有一种违纪的孩子是让各位班主任头疼的,那就是“软硬皆不吃的孩子”。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你给他讲道理,他嘴上应着,但是行为上不会有任何改变。你处罚他,他没有任何的畏惧之心。会摆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小王就是这样的例子,早上趴床上起不来,家长拿他没办法。因为经常迟到,老师若是批评他为班级扣分了,他就说那我就回家再睡一觉回来吧。上课经常犯困,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就是困,没有原因。总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让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总之,不论你用什么常规的方法,他总能给你斗智斗勇的想出应对的政策。


    无意中,我发现小王带了手机,并在上课时偷偷看。作为副班,按照惯例,应该立刻告诉班主任,并通知家长,或者替学生保存。但转念一想,这样的结果,顶多就是手机被老师保存,或者给了家长,孩子过几天又拿到了。对他的学习和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我没有立刻告诉班主任,而是下课问他能否加他微信。他很诧异,但是还是加上了。晚上,我认真研究了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喜欢篮球。于是,第二天课间,我找到他,并用朋友的语气聊天,告诉他学校每年都会有篮球赛,我打算给班主任推荐他为队长,并带领班级的同学利用课间时间练习。但鉴于以往的规定,班干部必须学业水平在班级前三十名,否则不能起到榜样带动的作用。他或许从未得到过这样表现的机会,眼前一亮。说我试一试吧。于是我又帮他分析了他目前的状况,给了他一些可行的建议。第二天,他能按时到校了。再也没看到他把手机带到教室的情况。 慢慢地,课堂上的他也能参与小组活动了,成绩也渐渐提升。家长在家长群里也表示,孩子回家也做作业了,以前到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到了校园篮球赛时,他发挥了自身优势,带领班级团队取得了很棒的成绩,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


    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时,我向班主任推荐了他。他列举了自身从过去沉迷于网络,后来慢慢培养习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过程,这对班级的后进生鼓舞很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说明能在教学中进行激励教育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双差生碰到困难,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常缺乏意志坚持下去,行为反复时有发生。因此,在运用激励教育法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后,还必须做好细致的工作,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培养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直到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中间的任何疏忽,都会造成前功尽弃。特别是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的例子还不多见。


    以上便是自己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案例,并总结自己解决方式。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