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73期)》(老校区)教学督导室——《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讲学案课例
创建时间:2016年12月30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讲学案课例

 

首先应该先明确一下讲学案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对比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简单分析。

课型

作用   

新授课

习题课

复习课

(1)规范目标解读

(2)规范上课流程

 

(1)规范新课引例

(2)规范问题设计

(3)规范补充内容

(4)规范精讲习题

(1)规范小题大做

(2)规范大题小做

(3)规范通法解题

(4)规范方法积累

(1)规范知识回顾

(2)规范原理讲解

(3)规范题型归类

(4)规范知识结构

 

 

简要分析:

课堂教学大致要关注三个问题: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的问题

数学课堂大致要关注:原理分析、典例讲解、应用训练。在不同的课型中,其所占比例又略有不同,新授课更加强调原理分析——即引例和设问;习题课更加强调典例讲解——即通法或多解;复习课更加注重应用训练——即归类或总结。

但是不变的目标永远是理解原理,掌握方法,熟练应用。下面以《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题课为例,从三个“查”“引”“议”“展”“讲”“结”“测”简单说明如何将学案的集备成果通过讲学案落实到平时教师的授课中去。

(一)首先反思讲学案推进过程中的一点反思

有的老师怕讲学案给自己太多的束缚。

例如:讲《椭圆的标准方程》

情景1:有的老师认为,本章前两节着重介绍曲线方程、方程曲线以及求轨迹方程和由轨迹方程确定图形性质,那么这一节很明显,利用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确定椭圆的轨迹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情景2:有的老师在讲直线与圆一章时,从第一节就渗透“何为解析几何”——由形到数为解由数到形为析,并在讲圆时不断渗透:分析  的图形特点,画出图形。这也是为什么在圆锥曲线一章,第二节要从求轨迹方程和确定方程的曲线性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所以,在椭圆方程一节,他认为推到出椭圆方程固然是重点,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方程,形式上容易混淆,增加了难度。不如专而分析椭圆的几何性质后再讲。

第二种处理方式,虽然有充分的铺垫但是过于大胆,其合理性还须商榷。可见探讨如何编定讲学案,才能让多数教师接受实在必行。

(二)谈几点讲学案编制的注意事项:

1、讲学案的讨论应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个人认为备课时目的性更强,避免“七嘴八舌高谈却无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分组分工更加明确;

一个备课组即便只是理科教师,有12人左右,可以分成三组,每组四人,每周备课小组讨论一名教师主备,三名教师提出讲学案意见,形成最终一讲后,由主备人陈述讲学案设计。各组之间形成对比,有利于提高备课效率,并能够提高讲学案质量。

(2)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搭配合理,老教师详述,年轻教师详录;

讲学案的制定过程,让老教师一字一字敲出来,非常困难,但是让年轻教师备出高质量的讲学案也是非常困难。合理搭配,老教师负担起讲学案编制质量,年轻教师负担起讲学案编制规范才能让讲学案编制的更加合理。

(3)各个年级协同合作,统一任务,统一材料,一个老师备有限的几节课。

由于目前三个年级的学案素材基本一致,如果能够让三个年级的学案素材完全一致,优秀课例完全共享,那么三个年级就可以统一分配任务,短时间内备出较高水平的讲学案。

比如,老校区一线教师不到五十人,两个老师一同负责三角函数一章,新授课这两人负责,复习课这两人负责,甚至一轮复习的讲学案还是这两人负责。最终根据各模块知识难度系数和得分率与讲学案编定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有利于同一知识模块,同一内容不同课型的,差异化。避免目前一些学案编制过程中,一轮复习学案和新课学案素材互相借鉴了,内容相似度70%以上,导致新授课像一轮复习而一轮复习项新授课。

有利于避免同一问题三个年级重复施工。

有利于将来同一课件。

有利于评价讲学案编订的优劣。

2、开放型的讲学案

一节优质课,一般来讲大同小异,是有原因的,比如优质课评比的规则一定,一节课中,多讲少讲都会一票否决。

而日常的授课,老师们的处理就会随意很多,比如,简易逻辑一章,命题一节,如果在平时,不少老师会把他和量词一节一起讲,实在是内容太少了。

“学有余时”的节次,讲学案应当具备开放性。例如,作为一章起始课,可以安排多举身边实例体会概念,可以安排数学史的介绍,还可以介绍本章学习顺序给学生预习铺平道路。

基于这点思考,讲学案是否应当把所有45分钟都安排的详细细致?个人认为,还是预留教师自主实践,形成开放的讲学案要好一些。

3、讲学案的编制应当结构科学,突出重点。

个人认为讲学案的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地位、斟酌节次目标;2明确教师的主导任务(着重“引”“议”“讲” “展”) 确定精讲习题,形成详案;3,制定环节用时。

(1)理解课程地位、斟酌节次目标;(未完待续,请见下一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