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课标》有多远——兼谈《课标》中的写作教学
创建时间:2015年05月04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对学生而言,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相当薄弱,甚至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提写作,痛苦不堪;对教师而言,写作教学任务重,作文批改耗时长,但是收效却是甚微,一提写作,头疼不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着实令人心痛。


    关键词:有感而发


    “我们为什么写作?”这是一个貌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说,对教师而言,写作教学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当然要教;对学生而言,六十分的作文,占据了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为了分数,学生理所应当要写。于是,教学现状中的“赶鸭子上架”出现了,学生被动参与,苦不堪言。


    其实,《课标》开宗明义,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即“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这里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指一种需求,一种渴望向别人传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需求,渴望通过文字达到理想中的交流和沟通。小到芝麻绿豆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大到关心国家前途、思考人生意义,由需求引发的表达欲望是不可忽视的写作源泉。也就是说,真正意义的写作,应当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课标》倡导“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或许就能解释,貌似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却能够在自己的博客、空间中写出感情真挚且有灵性的文字。按照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关键词:真情实感


    学生被动参与写作,随之而来的是说违心的话,抒违心的情。《课标》提倡学生真实写作,提出“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自然能够妙笔生花。可是反观我们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泛、情感缺乏、无病呻吟的现象普遍存在。


    就实际情况来说,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未必就能得高分,尤其是格调不高的真话和情感。这使我想起一次写作教学经历,练习的作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学生写道“我有一个梦想,那一天周周可以放假,没有作业、周清和考试,美丽的阳光照亮球场,幸福的我们冲向网吧”,这位同学笔下的“梦想”,完全是他内心的真实表白,但是,如果换成考场作文,他还会这样写吗?肯定不会。


    学生写作时顾忌太多,牵强附会,为达目的不惜胡编乱造。在一次年级组织的记叙性散文写作训练中,写“爷爷去世”的题材高达上百篇,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写“爷爷去世的那天,别人都哭了,自己却笑了,因为这正是爷爷希望看到的坚强”,这明显不符合人之常情。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味强调《课标》中的“内容充实,感情健康”,却忽略了对“真情实感”的培养。观念陈旧,评价苛刻,对一些暴露真实想法、思想“不健康”、言辞偏激的文章,习惯一棒子打死,丝毫不留起死回生的余地。按照《课标》的理念,教师应当本着欣赏、宽容的指导态度,多肯定,多赞扬敢说真话的文章,对个别有问题的思想,灵活引导,而不是否定、扼杀。做到了这些,写作教学才能更亲近《课标》。


    关键词:个性表达


    《课标》提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里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


    新世纪的高中生思想活跃,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张扬个性,可是他们笔下的文章却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何其矛盾的现象;指导老师理论上大谈“自由放飞孩子的心灵”,操作时却本着安全稳妥的原则,喜欢阅八股文,对一些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文章,不敢轻易表示赞同,害怕这样会铤而走险,判断失误。比较而言,教师的行为又是何其的可笑。作为教育大军中的一员,我深表理解,只能调侃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理想中的写作教学改革实施起来也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


    现行写作模式下的学生急功近利,只想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老师急功近利,鼓励学生背诵范文和写作套路,淡化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降低了学生素材积累的要求。这和《课标》中的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明显是悖离的。


    以上是我对《课标》的认识,粗略而浅薄。《课标》体现的写作教学理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体会;后期的实践改革,更是任重而道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坚定地向前走,努力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