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46期)》教学心得——初为人师的教学体会
创建时间:2015年04月19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去年八月,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来到了德州一中,带着几分憧憬和几分稚气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在初为人师的这段时间里,我既体会到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种新鲜感,又感觉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劳累,可以说欢乐中有感悟,忙碌中有收获。

刚刚走上三尺讲台,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课,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书本上学过的一点教育理念,到我这里也只能说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想法。每天的备课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听课,然后再花一两个小时写出详细的讲稿,再把讲稿背下来力求一字不差,才敢去上课。到了课堂上也紧张得不得了,担心讲错了、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解决不了、担心掌控不了课堂节奏和气氛,甚至连讲稿上准备的几句话顺序说颠倒了都懊恼不已。

在我逐渐适应工作适应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高一物理组的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备课组长石云彩老师,还有周晓晶老师、马静老师总是主动把他们几十年教学中探索出的方法、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我分享,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的师傅侯志强老师的“1121”课堂十分精彩,为我们新教师做好了模范表率,下了课也是不厌其烦地解决我们的问题,为我们的课堂给出指导。在上学期新教师的汇报课中,陈芳老师、王继玲老师、李玉才老师、李炜伟老师,也是抽出大量时间听我们的课,全组老师共同为我们的课堂出谋划策。李书玲老师、崔春红老师、张春游老师与我一同来到一中,我们在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听课,精心雕琢我们的课堂,共同进步。

在经历了一个多学期的打磨之后,现在的我对于日常教学已经得心应手,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也有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思考。

中国学生的一个问题是“学多悟少”,知识都是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却没多少能够通过“悟”内化为自己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悟”的机会。例如,在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对“力”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足球运动入手,提出“是什么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让学生从鲜活的实例中感知、讨论和总结,得出“这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的结论,教师再给出“力”的定义。这个过程教师只要引导,不要替代,从而使学生对力的含义的认识更加本质。又如,《弹力》一节中弹力的方向是一个教学难点,与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结论相比,更好的处理方法是:教师先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的方向,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困难,让学生自己得出“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中弹力的方向沿着绳”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导进一步明确弹力方向,可以设置陷阱故意让学生出错,最终得出“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且指向受力物体,绳中弹力的方向沿着绳并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学生在不断的出错、知错、改错中不仅体会深刻、记得清楚,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后,会对生活中的事物甚至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我的一个学生就在学了“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之后”认为“力一定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即使不是接触力也一定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并以“地球之所以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就是因为受其他星球的引力而发生了形变”的例子作为佐证。通常教师会先指出这个错误观点,并很无奈地教育学生不要总想这种奇怪的例子,要求学生按照常规的思路思考问题。但是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的兴趣就被一点点磨没了,成为了整齐划一的考试机器。作为物理教师,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我们的责任。

在我校“1121”课堂改革这一积极氛围的影响下,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我会继续向其他老师学习,更加勤奋,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