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建学习小组“讨论”的策略
创建时间:2014年12月08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1121”高效课堂建设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组织学生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相互间合作探究,取长补短、相互完善,可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习惯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以下是生物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一些策略:

1、要选核心的、基本的内容组织讨论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教学的内容都纳入讨论之中。例如,使学生对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的讨论,可使讨论的问题简单而具体(1)有氧呼吸包括几个阶段?分别在什么场所发生?(2)CO2在哪个阶段产生?在什么场所产生?(3)哪个阶段生成水?哪个阶段有水参与反应?(4)氧气在哪个阶段参与反应?在什么场所发生?(5)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哪个阶段?有氧呼吸表达式中能量可以用ATP表示吗?在本节“讨论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有氧呼吸的概念,掌握了有氧呼吸的3个阶段,而且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愿望

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例如,在一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课上,有一位学生拿着他的实验结果问道:“老师,我的滤纸条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色素带?”我一看他将滤液细线浸没到了层析液中,层析液已经发绿了。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随即提出一个讨论题目:“请大家观察某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帮助他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讨论需要有展开的时间

当前的生物课堂讨论匆忙而过,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因此,讨论要少而精。需要讨论的是能讨论起来的、有预期效果的问题,可进行讨论。一经讨论,要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还要有组际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适度评价。

4、讨论中的关爱、照顾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或小组中,总有一部分学得好、积极性高的学生包揽了表达机会;思维慢一些的,基础差一些的,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失去了讨论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还会误导教师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照,也要教育那些思维较快、学得较好的学生,要关爱和尊重、鼓励自己的同伴。

5、关注思维碰撞的创新火花

交流合作式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同认知水平、方式、观点、能力的碰撞,有碰撞就会爆发智慧的火花,这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尤其多见。有些应该明确地予以表扬,有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应予以鼓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6、讨论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讨论当然不是“放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多数情况下所讨论的问题是教师或在教师启发下引导生成的;其二,讨论的时间和节奏是教师所调控的;其三,要在巡视中掌握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不同的思维方式、争论的焦点;其四,要组织好组际间的交流和互评;其五,教师要总结,要画龙点睛,要帮助学生在认知水平上达到升华。

7、要重视交流、作结论时语言的科学和规范

应该说,这是大多数学生欠缺的方面,讨论时很激烈,一到总结和表达,大都是白话,甚至词不达意或逻辑混乱。语言的混乱实际上反映的是思维的混乱。另外,不能抽象出科学的概念,不能使用科学术语来表达,那是缺乏科学素养的表现之一。在这里教师要率先示范。

总之,我们高二年级基于阳光管理模式下“1121”高效课堂建设的“讨论式学习”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习”,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记忆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还会给师生各自还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地探索“讨论式学习”的新形式、新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