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36期)》书友观点——创新 改革 提升 成长-----关于1121的几点思考
创建时间:2014年10月20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很庆幸自己走出高校后能够进入德州一中工作,这是我的母校,高中毕业后的我每年都会回到这里,眼里的一中不断变化、不断成长。我突然发现,班级中学生们改变了座位排列,小组教学代替统教通学,明白这是1121教学模式的外在展现。我很佩服一中领导和老师们的勇气与魄力。在山东省实验学校实习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中教学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有意识追求变通和创新,并厉行改革真是难能可贵呀。

    1121是基于一中气质的新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先学后教学理念,设置导学案辅助教学可谓走在山东省甚至我国前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读研期间不断接触新型教学思想,并未真正实践过系统性班级教学,所以比较容易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真正问题在于如何实实在在的教好书,如何构建1121课堂,如何编制优秀有效的导学案,如何把握小组教学,如何分配教学与自学时间。下面说说我对“1121”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导学案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课堂正式被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印发导学案,学生自学;课中教师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课后总结、巩固、复习、提高。而导学案的编制要处理好严与宽、整与散、前与后的关系。所谓严与宽是指学生既要重视导学案教学作用,高效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又要明确导学案应用于学生课堂学习之前,是预习之用,不适合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整与散是指整个高中教学成系统,所有的导学案要按照学科教学标准和课程计划编制,要突出其整体性。而整散结合,是将教学计划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合理分布于每张导学案,并根据本班情况适当调整,这样既有利于课前学习又能有效进行整体复习;前与后是指导学案既要用于学习之前又要合理保存,用于学生学习之后的巩固提高,教师可以在预览学生导学案后或者教学之后,根据本班导学案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化提问,拓展延伸,突出重点,这种方式的复习提升对学生来说比重新做一份试卷更能够接受。

    二、小组教学的把握

    因为教师精力有限,只有减少班级人数才能保证教师尽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所以小班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发展趋势,但现在来看短时间内并不能实现。为此,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小组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小组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中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激发学习情绪,在每个组长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几个小组活动来掌控整个课堂,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工作强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小组长,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当小组长?我认为因为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小组活动,调动小组所有成员积极参与课堂,就要求小组长要有以下特质:1、人缘好,同学愿意跟随其引导进行活动;2、会听,会听远远重于会说,切莫选择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学生做小组长,这样小组活动便成为个人演讲,根本体现不了小组人员互动;3、能说,小组长要能说的出,在大家都无言以对时能及时找到话题,组织活动;4、最重要的是爱学习,小组长要能够跟随教师引导积极学习,从而感染同组同学,这样才能避免小组互助学习变为小组共同玩耍。

    三、学生自学与教师教学的分配

    先学后教突出了学生的自学,那如何合理分配自学与教学,哪些知识要自学,哪些要教学是大问题。近些年很多教师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先预习新知,在学生产生疑问后,再进行教学,这时候教师课前安排的先行性教学任务可以说是简略版的导学案。但是,教师在布置、学生在完成先行性教学任务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教师不能恰当地安排教学目标。2、先行性教学任务目的性太强,指导性太弱。3、课前预习困难。语文学科课前预习目标重视知识的积累,重视拓宽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课前资料搜集工作繁琐而困难。比如: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搜集与作者、文章有关的其他资料,以便课上与同学共享,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以此为目标翻阅书籍进行信息的搜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设置好每一份导学案,大处入手,小处着眼,以适应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因为教育教学经验匮乏,能力仍显不足,关于导学案的设置,我现在并未能有成型想法,但是我相信,在以后教育教学生活中,经过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编制出优秀导学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地分析思考“1121”教学改革,创新很好,教学创新与实践更是难得,问题是如何有效实施新型模式,高效利用新型资源,依靠学生共性进行教学,发挥个性促进其发展。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