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选粹——两极对峙格局(张丽红 张兰菊)
创建时间:2014年05月14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巩固案、自主案反映的问题】

2022自主案问题预设:

1.“为什么以“冷战”为主要对抗形式”理解不全面。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点角度不完整。

试批后:


★【展示课流程设计】

课堂活动一:讲(3分钟)

【活动建议】作为专题开篇应先由教师讲解,串讲专题线索,以此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整体感强。

【问题点拨】本专题(即必修一第七单元内容)系统阐述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板书)。学习本专题必须把握一条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除此还需掌握世界格局变动影响下的中国各时期外交成就。

课堂活动二:查(18分钟)

【活动建议】找5名学生到黑板默写,其余学生在默写本上写2、4、5题,10分钟默写,8分钟点评,先学生纠错,再教师点拨,通过点拨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易漏掉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认识。

1.一名学生列本课框架。

2.冷战兴起的背景。

3.什么是“冷战”?为什么以“冷战”为主要对抗形式?

4.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那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5.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点拨】

1.在点评框架的过程中梳理本课基础知识,并点出本课的重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突出关键词。对峙的形式包含“冷战”和“热战”两种,以冷战为主。

2.背景中首先突出冷战的根本原因即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其次点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合作基础的丧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等方面。

3.含义中注意冷战的表现形式,第二问突出实力与利益的变化。

4.形成中突出“开始”与“正式形成”的标志,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5.影响要一分为二。

课堂活动三:议+展(10分钟)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剖析能使学生理解冷战的实质,通过学生自己讨论会形成深刻的印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能更持久,做材料题也能迎刃而解。

【活动建议】程序一:小组讨论4分钟,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口头回答)。

          程序二:其他组点评补充,教师突出二者实质的相同这一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1)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后者是前者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不同点:①直接原因:前者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后者是由于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激化。

②内容:前者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后者只是经济援助计划。

③影响:前者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国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的态势,由局部扩张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后者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课堂记录】


课堂活动四:练(12分钟)

【活动建议】两名学生上黑板,其余作答在学案上,讲解点评时注意划分值,让学生明白阅卷时按点赋分,要求学生养成按点作答的习惯。

【参考答案】

①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对抗;古巴导弹危机;

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

②历史因素: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第三世界的幌起。

③应采用辩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一方面美苏冷战使双方展开了高昂的军备竞赛,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另一方面又应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不能依据材料辩证地看问题,只回答其中某一方面,最多得2分)

课堂活动五:结(2分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选修七 第三模块 Oliver Asks for More 的听课反思

高二英语组 李莉

    第一次听这节课是石卉老师在实验班的新授课,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的前提下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然后走出文章,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节阅读课。由于是一节常规课,所以先让学生领读了此单元的单词,学生在熟悉了单词发音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此篇文章是雾都孤儿的节选,首先从小说三要素着手,人物,情节,背景知识,这三个要素没有重点讲解,因为此小说只涉及到本部小说的一个故事,所以重点强调了一个故事应该有开头,发展,高潮及结局。由此让学生找到节选文章的结构。文章大体结构有了剩下的就是细节描写了,一个优秀的文章没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狄更斯语言很形象生动,而且很具有画面感,下面就是重点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当然按照文章的线索来进行,由Oliver asks for more 的原因,过程,结果分析,分别找到文章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语言之美。石卉老师高明之处使用了be hungry, be chosen, be hanged,把文章的线索很巧妙的概括了下来。最后在学生找到相应细节的基础上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此故事复述下来,尽量的使用作者的语言,做到了语言输出这一环节。

当然,这是对于实验班的学生,较轻松而且有意思的完成了对这篇节选文章的鉴赏,对于普通班或者是文科班学生而言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普通班的孩子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不够,对于文章的理解至少需要读上15到20分钟,否则对于文章线索的把握会支离破碎。其二,对于文章故事梗概复述环节,普通班的孩子以前很少做此项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再者,他们对于词的读音拿不准,断句断不对,整体语感太差,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和输出存在很大的问题。

接下来我听了孙晓红老师的三节文科班的课,第一次是在高二十四班,孙老师自己班的学生,学生在上课前做过了自主案,由于是一个单元的第一个学案,因此自主案的内容是对单词的学习,以及对狄更斯的简介。展示案是对Oliver asks for more文章的引导学习,此学案学生课前没有做,上课发了展示案,本意是边讲边做。孙老师对于自主案的处理过多,核对了自主案的答案,点了一些重点单词的用法,并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或是同位语等高级的结构介绍狄更斯,此环节就使用了接近15分钟,导致了对课文的分析比较仓促。对于课文的分析,基本上是学案的思路,一步步带领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跟上走进课文。不过问题是,老师一直在说,学生没有时间去走进课文,没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别说思想上的碰撞,没有足够的输入是谈不上输出文本的,老师对于文本很是熟悉,一节课自己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而学生根本就没有走进课本,支离破碎,脑子里只有对于文章的只言片语的理解。此节课也没用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老师为了赶进度,为了把自己预设的讲完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与反应,因此此节课并不成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节好课是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不是老师说了多少话,理解了多少。只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然后走出课文,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加工与再理解那就是一节好课,即使此节课老师没有什么语言。

第二次听孙老师这节课是在高二17班,文科班。此节课省去了第一个核对自主案答案的环节,保证了英语阅读课的完整性,这就没有拘泥于学案,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课型的需要做出了对学案的灵活处理。此节课刚开始的时候从狄更斯进行导入,不过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了老师的独角戏。接下来对于文章的分析比较充分,给了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只是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应该是本课出彩的地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对于Oliver的要的更多这一举动的反应。学生表现得时候成了分角色读课文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此环节问题出在:一老师没有交代清楚,使用的课堂指令过于模糊,学生不清楚要干什么。二学生在表演之前对于文本不熟悉,因为之前的环节是老师让分组找到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对于Oliver的要的更多这一举动的反应。因此学生只对本组找的那个人的反应熟悉,其他人的反应则不熟,因此只有念课本了。三此环节较难,对于文科班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支点,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稍微蹦蹦脚就可以摘到桃子。

第三次听孙老师这节课是她的公开课,她自己的文科班学生。首先,开始让大家简介狄更斯,引导大家说出关于他的有关信息,形成了于学生之间较好的互动与交流,也把学生的心思引导到文学鉴赏课来。接下来就是狄更斯的小说节选,从大意到细节分析再到文章的总结与升华都比较到位,本节课出彩的地方在于学生对于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听到oliver索要更多食物后的反应的表演。此环节,首先让大家读了有关课文内容,然后孙老师把有关台词打到了幻灯片上,这样学生就有了把手,不至于读课文,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较简单的台词把此场景表演的淋漓尽致,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因此,一节好课需要反复修改磨练,在此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而不是教师该怎样教。所以,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只有反复的多听课多反思才能找到比较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