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思考(梁寅)
创建时间:2013年03月06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我们是践行者,行走在路上


德州一中语文组     梁寅


我们是德州一中“1121”新课堂的践行者。我喜欢这种称呼,因为他多少带着一种勇士的味道。也许是我不愿墨守成规地做循环往复的“机械运动”,也许是我本身就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更也许是猎奇的性格使然,总之,我喜欢新课堂的思路和理念。但单纯的热情代替不了艰难的实践。行走在新课堂的路上,我有过迷茫、困惑,更有过沮丧、失败,但失败后的反思是最有价值的。现在,我想把自己的几点思考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课堂要讲究策略  


在最初的分组教学中,基本上是各小组的轮流展示和教师的跟踪点评,有点像文章中的堆砌辞藻,形式大于内容。一节课中,学生往往无所得或抓不住重点精髓。下面我把课堂中自己“怠工”低效的做法及分析展示如下:  


做法一:在学习散文《听听那冷雨》时,让学生对自己最欣赏的字、词、句、段,进行个性化鉴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分析:面对这样一篇几千字的散文,学生的鉴赏范围不集中,鉴赏不深入,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做法二:在学习小说《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从环境、情节、周围人物、诗词等多角度用笔,请细读文本,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分析:由于小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很多,各小组回答时没有一定的条理,展示有重复现象,往往一个角度分析部全面,就进入下一个角度。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散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觉得抓不住中心。  


做法三: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求各小组概括小说情节,并展示在黑板上。  


分析:各小组展示后,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原则,也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各小组都进行说明,使半节课可以完成的问题,整整用了一节课。  


在小组教学这种新课堂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后,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但教师的主导性定位难以把握。如果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主导让位于主体,课堂失去首席,学生能学到东西吗?但如果加大主导力度,又有可能泯灭学生灵性的思维火花,限制精彩的生成发生。所以适度最好。如何适度呢?我想,教师的策略是关键。假如说我们以前是攻城略地、指挥战场的韩信,那么现在我们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萧何。诚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更是分散的,因此,必须有恰如其分的限制和吻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在这种范围内发散思维,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以前面三种做法为例,我后来反思后,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尝试:  


第一种做法,我尝试把任务具体化:赏析最具有代表性的第十段文字。然后,我从《听听那冷雨》中找到了其他几个意蕴深刻的句子,每个同学任选一句,按照我们赏析第十段的方法进行鉴赏。  


分析:在高考的散文阅读中,全篇品读不可能,但常常会出现“理解语句或语段”的题目。因此,我们只要管中窥豹,以一段和几个关键语句为例,掌握赏析的方法技巧和鉴赏思路,就可以在今后的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也不至于一节课显得散乱无中心。  


 第二种做法,我尝试把角度系统化:设置的问题不变,但要求做了细化。因为塑造人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各组选择自己的角度,展示在黑板上,相同角度的小组可以交流完善,并把答案整合在一起回答。  


分析:小组讨论不是作秀,没有必要让各个小组在每一个问题中都“露脸”,只要一个小组能把意思讲清楚,就不必为了“面面俱到”而耽误时间。角度系统化,便于让学生把握清晰的层次。  


第三种做法,我尝试让学生将答案优化:同样是概括小说情节,为充分利用时间,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时,其他学生可以合上课本,复述故事情节。然后,对黑板上各组答案进行评价,并选择最优秀的。  


分析: 让台上台下的同学都有事可做,这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和尝试的。全班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人的天下,也符合我们新课堂的理念。另外,让学生优化答案,既锻炼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强化反馈总结意识  


每个老师每节课都有教学反思,学生当然也需要反思。尤其是在小组教学这种貌似热闹的课堂,更显出总结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每节课有反思。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尝试着每节课都留五分钟,让学生思考这节课的重点。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回答,或者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其他小组成员。文言文可设计重点字词检测;散文可以设计情感和写作技巧总结;诗歌既可以背诵默写,又可以总结表达技巧或诗人风格;小说可以就人物、情节、环境做梳理。这样既能刺激学生在整堂课上保持高度集中,也能让学生在最后把握学习重点。  


其次,每单元有总结。  


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话题,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分组总结。以必修一第三单元为例,要求学生以“走进自然”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串联起本单元中的每篇文章,然后小组交流,推选出最优秀的。截取一组同学的文字,展示给大家:  


“冬日的田园松菊犹存,质性自然的陶渊明欣然奔向那片消忧之地;春日的荷塘馨香婉顺,事务缠身的颜元叔毅然走向那些“不染的生命”;夏日的荷塘宁静清幽,喜爱独处的朱自清悠然踱向那池荷香月色;颜元叔秋日的故都清净悲凉,风尘仆仆的郁达夫赶到北平,饱尝故都的秋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回归自然。在自然的环抱中,他们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和灵魂的涤荡。”  


这样的总结,每个组推选一篇,在全班范读并张贴展示,不是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吗?而且加上相应的小组评价机制,学生自然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再次,每阶段有提升。  


从前,学习一段后,教师就会进行阶段总结,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有自主课,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自主完成导学案,更是学生自我反馈和总结梳理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针对本阶段学习或训练的重点,让每个学生进行总结并以组为单位汇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虽然学生花费的时间较长,但他们对自己生成的知识记忆更深刻,而且还会有老师意想不到的结果。高三刚刚结束的小说复习,我把小说考点进行分类,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曾经做过的题目进行出题方式和答题方法的总结,学生就做得很好。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摸索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无论怎样艰难,我们必须做出理念的改变,因为,我坚信,只有改革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和课堂注入新的元素。 


附  


考向一:小说形象 

出题角度提问方式答题步骤
概括类请依据相关内容,概括某某形象特点。人物特点+定性
分析类某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特点1+分析 特点2+分析

表现类某人的某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从原文中概括,分条作答
作用类某某人在文章有什么作用?确定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结合文章作答
塑造形象的方法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塑造某某形象的妙处何在? 塑造人物的手法+手法对人物作用的分析

新课改的思考(梁寅).doc

新课改的思考(梁寅)PPT.rar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