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的大精彩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6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德州一中信息技术教师刘晶。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李校说我是代表基本能力五个学科来发言的,我感到责任特别的重大。基本能力的五个学科与素质教育、新课改密切相关、与学生发展紧密相连。今天我不能把每一科的优点、做法一一道来,只想以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课堂模式自主、互动一体化;教学内容当堂达标;教学目标能力化。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自主与互动进行了一体化。有时是前半节自主、后半节展示;有时自主、展示、互动交错进行。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要做到当堂达标,每一节课的目标都要以提升学生实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最终实现课程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目标。自从践行高效课堂以来,有这样几个变化值得欣慰:


1.越来越注重实效,而非形式热闹


课改初期,我们在刻意的追求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这些方法非常好,但有的时候真的不适合。现在我们集体备课的时候,更加注重知识点怎样呈现才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深化!一切形式皆是浮云,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如果用的好则会相得益彰,否则会浪费时间甚至走入歧途。


如:(展示两页课件)数据交换技术的呈现原来使用火车运火箭来做类比。后来发现想要讲明白火车运火箭这件事情就比较费事,还不如采用动画演示原理好理解。


2.越来越注重知行结合、学思结合


信息技术的知识一方面涉及理论知识一方面涉及实践操作,以前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教师讲解理论、演示操作,习惯于无私的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倾囊而授。由于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的时间,因此只能被动接受、模仿。渐渐的我们发现没有思考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记忆也是短时的,在下一周上课的时候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单纯的模仿缺乏创造性,渐渐的也就缺失了学习的兴趣。


说实话导学案用的好了,效果事半功倍。用不好就是个累赘。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摸索了很长时间,最初的时候把知识点做成填空题,先让学生完成,再来让学生起来回答,最后教师解疑。用的过程中发现,这只适合某一类型的课,比如说理论知识点比较多的,但是还不能太难的,否则学生就是抄答案、浪费时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复制了电子书上的答案或是抄写了课本上的答案,而没有真正的理解、这样,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对于导学案的编写规范、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以《文件的类型》导学案为例)


我们会把课本内容加以整合调整。导学案大体分知、行两部分,分别设计理论性知识和操作实践性知识。每一部分都有学、有思。针对“学”的部分我们会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只有真正认真地完成了这一部分的学习,才能够完成“思”的部分,也就是说“学”是“思”的准备,“思”是“学”的强化。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抄答案的问题,能够是学生学思结合,有效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针对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我们往往会做出一系列的追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需求,可以使用本节课的那个知识点?通过这个功能你还能完成什么?作品制作除了使用到所教知识点,还有没有将这些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效果?作品的整体协调、美观、与年龄是否相配?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增强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越来越重视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每节课一般都有一些操作性任务。任务的设置一般要求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某个。以前,为了课堂热闹、学生感兴趣一般会偏向于学生自选主题完成任务,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无头苍蝇般的探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在网上无目的地浏览不知道该选择那些资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现在我们一般会框定一个与其他学科或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主题,设置一个综合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维持了学生兴趣度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们学习word时,任务是完成以诗词鉴赏为主体的电子报刊,选择一首正在学习或是个人喜欢的诗词制作。这个创意来自于我听一个语文老师说他们会让学生描绘一首诗会让你在脑海中产生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我们就用信息技术把这幅画面勾勒出来配以诗词。又比如我们在学习信息检索时,以前会准备一下知识填空,让学生找答案,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设计了一个综合的旅游计划。检索内容包含天气、酒店、景点、路线、特产等等涉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学生完成的非常开心也确实对学生非常有用。


4.越来越注重展示与反馈


以前的课堂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现在只要涉及到操作就会有作业或者作品当堂提交。教师会对作品作出有意义的点评,哪里好那里有待改进。学生一听说最后要展示作品,积极性都非常高,学习的时候也会特别用心。教师也会将每个班的优秀作品积攒下来作为以后的教学资源储备。


问题与对策


在我们组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有一些问题


其中有一个矛盾特别的突出:


1.电子导学案与课件的关系如何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优势:上课环境!我们在机房上课,通过极域可以让每个学生清楚的看到教师使用的课件。这其实是非常方便教学的。新模式启用后,为了节约,我们采用电子导学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不好解决的麻烦:课件与导学案的频繁切换,导致学生精力不集中,内容重复等一些列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尝试将二者结合。如果这节课适合使用导学案的话,那就让导学案课件化,在导学的同时也导教。如果这节课适合使用课件的话,那就让课件导学案化,将导学的思想融入到课件中。导学案好,好在它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作用运用起来,那么形式与否对于信息技术科来说我认为不是太重要。


2.自主探究还是直接告知,该如何把握。


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展示的机会多了,但是课堂的时间却不够用了。因为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也许一个问题老师直接演示只需一分钟就能够明白,但是交给学生可能要5分钟甚至更多。于是老师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学生探究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我们是应该让他们在错误中摸索呢还是直接演示对的?学生会不会对于错误本身留下深刻印象?哪一些知识点该自主哪一些不适合?这也许是很多学科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对于学情的调查至关重要。


不断的调整策略、积累经验,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了,很多问题还在探索,可能会需要一轮的时间才能有效解决。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最后我想说的是:教改我们说了好多年、也做了好多年。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变革。当改革走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都是体制的问题,而一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适宜改革的土壤,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研究探索的课题,尝试着找出路、想办法。改革注定曲折,或许走弯路、或许走错路,但是,只要改,就会有变化、就会有比较、就会有进步!我们现在应该充满信心,正在做的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