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104期)》(老校区)教学督导室——《琵琶行》教学反思
创建时间:2018年12月03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一节课的课堂呈现效果,可能因学科特点、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情的不同而有较大区别。我的这堂推门课是语文唐代诗歌部分的新授课《琵琶行》,结合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对于怎样上好一堂活动展示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学案的编订有“三一”


“三一”,即教学目标简一、问题设置思路统一、考查方向唯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简单明确,从文本的纷繁复杂多向的知识能力目标中找到每个文本最具代表性特色的教学重点,从而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不求全、多。让学生能快速地抓住课堂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琵琶行》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品读诗歌语言鉴赏分析诗歌表现音乐的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时遵循教学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细品、由粗到细、由读到析,让问题之间有逻辑性、连续性、一致性,这样就会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过渡自然。《琵琶行》这一课有两个主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写音乐的诗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和分析,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弹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接下来的一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白居易为何会与琵琶女有共鸣”,从而引出了白居易在本诗中的身世之感。


考查方向唯一是指,问题设置和训练目标是始终紧扣语文新课标和考纲中对语文能力的要求,让常态课中的学习为高考分数的提升服务。


学案的编订中目标设定重点突出,然后依据目标设定有效的问题。这一点得益于我们语文组在沈晓霞老师的领导下做到学案共享,同时在高二语文组孟凡明老师带领下全体高二语文老师积极修订,这使得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能极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每篇文章的中心和重心,也使得课堂节奏紧凑,效果好。


二、教师行为做到“三真”


“三真”,即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做到真倾听、真对话、真指导。


第一,真正倾听学生发言,不打断学生,给学生真正的课堂主体的最大尊重。


第二,认真辨析学生回答中的是与非、对与错,不简单粗暴地以结果定对错,要仔细辨析学生回答中的问题是知识点、方法技巧、逻辑思路还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不要被表面的热闹华丽所蒙蔽。譬如在《琵琶行》这一课中,有一位同学在分析诗句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了他读后的感性认识,很有美感,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精彩的想象和表达所打动。但教师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用“好”与“美”来评价,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更具体的分析方法来鉴赏,甚至可以给以必要的示范。这一点要求教师时刻保持较高的紧张度,快速抓住问题进行引导,借机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提升。


第三,在课堂上实现与学生平等常态化的对话,精准点拨,深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实现提升,让学生与老师间、同学间、文本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对话。


三、学生行为做到“三重”


“三重”,即重质疑、重生成、重落实。


语文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多方、多思路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行为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细读深挖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阅读能力,这也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主体的重要体现。


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对同学、老师、文本的不同的质疑问题,就会拓展课堂的内容,形成课堂新亮点,当堂生成问题,当堂探究分析,甚至让学生在进行思维碰撞后解决问题,让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化。


例如《琵琶行》一课中,学生问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中,大弦粗音低沉为何会如急雨,小弦细而紧,为何声音如私语?”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思考和对话,学生们从物理学、听者感受、弹奏者的情绪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让质疑成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常态,那么质疑就会成为课堂的兴趣点,生成成为课堂的热点!


同时要重视课堂的落实,从语文的读、背、说、写四个方面规范学生,尤其是课堂上以说的形式呈现的内容,要进行分析步骤、分析方法等的规范。注重当堂小结,尤其是针对考纲考点的总结,必须清晰条理。


一堂好课,要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质疑与落实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这正是我们德州一中“1121”课堂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