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96期)》(老校区)专业成长——学生“独立行走” 成就别样风景
创建时间:2018年07月11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李凭箜篌引》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诵读、自主鉴赏;在教学《祝福》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质疑和释疑,做到了生生、生师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我觉得应给学生留一方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行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诵读、自主鉴赏;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

一、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诵读、自主鉴赏文本的能力。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文本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进一步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和情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引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多角度、多方面自主鉴赏。既要反复诵读,又要在诵读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我在教学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教师范读等。“老鱼跳波瘦蛟舞”,学生读出了欢快的语调;“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学生读出了陶醉的、深情的语气;“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学生读出了音乐激昂、急促、奔放、灵动的特点;“湘娥啼竹素女愁”,学生读出了湘娥、素女幽怨、郁闷和愁苦的感情。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自己融入李凭弹奏箜篌的意境中去,大胆想像诗句的丰富内涵。比如有位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后,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乐声清脆,没有一点杂音,清纯透彻,质感细腻,尖锐中不失柔和,激越中不失平缓。那倾流而下的声音,有着难以言喻的悠远绵长。像美玉裂碎,掷地有声,那一瞬间的清晰空明,仿佛被拨动的弦紧紧锁住,丝毫不失本真,手指轻拂,弦乐应起;又如凤凰在空中侧身飞过,羽翼搅动了空气的安宁,气流荡漾,和着柔美的乐音,传到九霄云外。慢慢地,渐渐地,琴声低沉哀婉,借用了黑夜幽咽的哀音,娓娓到来风的低诉,这是一种怎样的忧伤?让万物静瑟,沉默不语,如带露的荷花在哭泣,轻轻地,淡淡地,却有着怎么也抹不去的愁苦。忽而,惆怅散去,明媚姗姗来迟,琴声轻快,像不停歇地流淌着的小溪哗啦啦地唱着快乐的歌,又像洋溢着芳香的兰花轻盈盈地淡淡而笑,阳光四溢,尘埃飞舞,跳跃在琴弦上,说不出的欣喜曼妙,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位学生为我们虚构了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能够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现音乐清脆、高亢、幽咽、欣喜的特点。“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的感情由低到高,由舒缓缠绵到欢快活泼。学生根据音乐的这些特点,在诵读时感情把握得很好。

学生通过自主地诵读文本,自主地从多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或借助玉、凤凰、芙蓉、香兰等具体的意象来表现音乐清脆、高亢、幽咽、欣喜的特点;或描写鱼、蛟对音乐的感动,“老鱼”和“瘦蛟”应该是瘦弱无力,举步维艰的,或许它们的力气已经不足以维持它们在水中的游动了,它们只是懒懒地沉在水底。但当它们听到那美妙的音乐后,又重新焕发出活力,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越起舞;或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感受;“十二门前融冷光”,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述李凭的箜篌声充满了长安城,使整个长安城都为之震撼。一个“寒兔”与“融冷光”对比,说明音乐不仅能融冷光,给人温暖之感,也能“湿寒兔”,给人寒冷之感,从而显出箜篌声的复杂多变;或从唐天子的仁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方面来领悟,“十二门”不仅指长安,更代表了满城的百姓,箜篌声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唐天子仁政爱民、与民同乐的亲民风范;或写诗人愉快、欢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向往之情,若只看“石破天惊”四个字,则有一种紧张的氛围,但一个“逗”字一扫这种气氛,把诗歌重新拉回到欢快的节奏中来,仿佛是把秋雨吸引出来的;或表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观点,“吴丝蜀桐”一语双关,既表现了乐器的精美,又表现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更衬托出了其乐器的不同寻常。我对学生的鉴赏进行总结、升华,告诉学生李贺的诗歌想像奇特、构思奇异、意象奇美、语言乖谲,李贺的浪漫主义不同于李白的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浩波荡漾,而是一顿一挫、奇想天开、腾挪跌宕,从而造成音乐的婉转美、绮丽美、乖谲美。

二、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文本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学贵质疑,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使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迷信课本。

在预习《祝福》时,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自己找问题,他们经过反复诵读文本、讨论、交流,发现了以下问题:

1、四叔在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为什么?

2、在第十八段和第二段的末尾都有“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要走的原因有哪些?    

3、全文主要写祥林嫂的事,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

4、祥林嫂是怎样死的?在哪些情况下她能不死?她是否是个脆弱的人?

5、祥林嫂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的用意是什么?这其中寄托了她什么样的希望?

6、“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是什么意思?

7、“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是什么意思?

8、“可恶!然而……。”这句话怎么理解?

9、“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一句该怎样理解?

10、你怎样理解柳妈这个人物?

11、小说中的“我”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

12、最后一节的含义。

学生提出了以上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合作解决了第四个问题。关于祥林嫂是怎样死的,学生有的说祥林嫂是自杀的,有的说是恐惧而死,有的说是痛苦而死,有的说是因人们的冷漠而死,有的说是生病而死。对于第二问,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16种情况:不被卖;祥林不死;阿毛不死;贺老六不死;第二次别人对她多些关心;大伯不赶走她;第二次好好干活;捐门槛后允许她参与祭祀;被赶出后卫老婆子收留她;如果我不这样告诉她;和柳妈的话不被泄漏出去;如果她不相信灵魂;封建制度;婆婆好好待她,她守节;如果她遇见我不是在祝福时;第二次不被赶出。祥林嫂在这些情况下都没有死,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祥林嫂是个坚强的人,再继续质疑是什么把这样坚强的人毁灭了,进而得出是迷信、制度、礼教、世态炎凉摧毁了她,在她走向毁灭的过程中,婆婆、四叔、四婶、卫老婆子、大伯、柳妈、“我”、还有鲁镇上的鉴赏家,闲谈者。这些人把祥林嫂放在一个编织的密密的罗网里,使她一步步走向毁灭。抓住一个“死”字串起全文,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我在学生对《祝福》的自主质疑过程中有如下感受: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尽情的展现。同时,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得到训练,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对问题乃至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质疑解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养成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解疑的习惯,使其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做法无疑也是对教师做出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在引导时必须点评到位,力求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细致地备课。时时有一种危机意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因此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在学生诵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经常和某个同学面对面研究问题,和学生探讨质疑的方法,如抓中心句、哲理句等,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提问题。由此看来,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和谐、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在诵读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大胆质疑,我也及时进行引导,做到了生生、生师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鼓励学生的质疑,倡导教师的启发。每个40分钟,我们都会看到思维碰撞的灿烂火花,这是我们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情,最后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鼓励学生自主诵读、自主鉴赏、自主质疑和释疑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对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进步创设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当给学生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指导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使学生在“独立行走”的路途上,成就别样的风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