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89期)》(老校区)教学督导室——核心素养与教学
创建时间:2017年12月25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个人和社会生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教育界也从素养层面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16年最热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将核心素养体现和落实于课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解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因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实质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提出的人类应该具备的关键的、必要的、共同的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1.由来

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科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是学科育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每个学科都需要研究本学科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什么,这样就产生了学科核心素养。

2.内容及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依照本原则,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概括为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目前对于这四个方面解读如下:

生命观念: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生命无贵贱之分。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理性思维: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议题。

科学探究: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命科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学生应能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谈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生物学的相关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但不是唯有本学科才具有的。例如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思想,而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也是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的关系

1.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设置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等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核心素养也要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例如:必修一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两节知识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在这两节内容前安排了“酶和ATP”的内容,因此学生很容易形成逻辑思维“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主要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底物主要是来自光合作用”。此外,学生除了掌握了酶和ATP、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外,还能自主地将物质、能量流动和细胞器的活动等相关知识主动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核心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

在《论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转化到课程标准的一个过渡环节,否则学科课程标准将“对不上”过于上位的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文中也进一步指出: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标准应基本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目前我们应该寻求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深入发现和挖掘现有教学过程中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容和做法,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发展完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通过不断达成课程标准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生物《必修一》中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对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培养;通过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让学生学会用模型与建模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命科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最终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等。

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并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而是由核心观念构成。因此确定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或教学方式)。

具体实例分析如下:

课程内容

采用的教学方式

达成的教学目标

染色体结构变异

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几种类型及结果

仅达成知识目标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几种类型及结果,并以此为载体分析结构、功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行结构与功能观、生命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结合半保留复制图解,理解并掌握半保留复制过程

仅达成知识目标

通过进行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弥散复制三种假设,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研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等学习过程掌握半保留复制方式

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进行了理性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图,会复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仅达成只是目标

通过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图,尝试复述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并以图为载体,以学生理解的障碍点让学生①尝试自己进行模型构建②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过程③从动态—静态的角度分析未被利用的能量的产生原因

达成了知识目标的同时进行了模型构建、系统分析、动态—静态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叶片中光合作用产物淀粉的检测

 

 

通过问题引导理清实验设计思路、过程及结果,最终以知道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为教学目标

仅达成知识目标

创设情境——摘取天竺葵叶片,检测淀粉。在叶片被摘下之前,其接受了何种实验处理?至少写出两种处理方案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即达成了知识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培养

由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本身既承载了知识,同时也承载了核心素养的各要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性,忽略了课程内容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课程内容的功能是否都能体现,我们能否利用现有的课程内容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但我认为无论以什么课程内容为载体,只要是指向人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就都可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核心素养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教材中,只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了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恰恰是这种忽略使我们有些偏离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忘教育的初心,为实现我们“立德树人”、培养学习型、终身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标一起继续前行。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