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85期)》(老校区)专业成长——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谈政治科目的学习方法
创建时间:2017年10月11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古人谈到读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表面看似对立的观点——把书读厚与把书读薄。其实,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教学经历经验看来,这是我们读书学习中两种经常同时运用的方法:“把书读厚”就是把握来龙去脉,前引后联;“把书读薄”则是能通晓大义,提炼大纲。本文,我就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谈政治学习中的把书读厚与把书读薄的问题。

一、微观视角:以节次为单位,精读教材,知识要点化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本事来源于基础的夯实、细节的积累,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劝学》中更是直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政治科目的学习也是如此,对课本中一节次、一单元、一本书的把握也是来源于每个知识点的透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以高中政治课本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作分析示范。

首先,找出核心知识点并理清逻辑关系。本课的标题是《神奇的货币》,核心知识为“货币”,而它的产生则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这样就需要学习关于商品的知识;伴随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发展的新形势又有了“纸币”乃至如今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等;在时间维度上是货币——纸币——信用工具,而在空间维度上,伴随贸易走出国门,“货币”延伸为“外汇”;最后,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求币值稳定来达到经济的稳定。故本课最后一个知识点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总结下来,理清逻辑顺序,本课的核心知识点为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工具——外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而对于这个逻辑环节的把握,则是教师备课的精髓所在。教师的功夫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把握弦外之音,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形成清晰地脉络。“教师的教又是为了不教”即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做好示范引导,“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在一中的“1121”课堂上,给学生这样的高思维含量问题更能激发其学习挑战性动力。

其次,精读教材,找到每个核心知识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层次化、体系化。在这里,我要强调在当下情景教学启发教学下,除了课本正文部分的精读外,更要重视课本中图片、情景设置、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的阅读与运用。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课本第4页方框中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感悟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重要知识点;在课本第4页还提及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最后,关于商品的知识点可以概括为(从略)                                              

    这些,精读教材、总结梳理知识点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在自主课上是完全有能力完成的。并且,他们还不会仅满足于这种低级的“搬运”工作,在自主学案上的自主检测环节里,教师精心选择题目,及时检测学生,通过练习,起到检测以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理解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统一研制的自主学案上,对于“商品”这一知识点设计问题:“农民种的菜、毒品、人体器官、假冒伪劣、偷盗抢劫来的物品,是不是商品 ”从而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针对“货币”这一知识点设计问题:“王先生在2016年五一期间采用银行按揭的方式买了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子,他首付现金10万元,然后他在20年内会付清银行贷款20万元及利息16万元。其中“16万元利息、30万元房价、10万元首付分别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由此情景让学生区分货币的职能。

而对于纸币的知识,学案设计问题:“甲同学认为,人民币能够购买其他商品,因而我国可以学习美国,多发行一些人民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刺激经济发展的力度。乙同学认为,尽管人民币的作用这么大,但是,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运用所学知识,就上述两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关于外汇的知识,设计问题“如果人民币升值,你会如何选择你的角色?说明理由?(1)你准备到国外旅游;(2)你是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3)你是国内消费者;(4)你是国外投资商,准备即将来华投资;(5)你是出口商”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学案的反馈,教师可以在讲解中有重点有难点的突破,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学生也可以明确考点,甚至能自己设置类似情景出题目。

总之,这一环节是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对课本知识的“竭泽而渔”,从中夯实基础,把书读厚。

一、中观视角:以单元为单位,前引后联,知识串联化

把书由厚变薄,中观视角不可或缺。在政治学习中,我觉得中观视角就是以单元为切入点,看各节课的内在联系,做到知识点串联化。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元标题与节次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单元标题《生活与消费》,三节次标题分别是《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这就可以引导学生要想了解消费,需有“货币”还要知“价格”。

其次,参照微观视角,理解知识建框架并结合主观题加深理解。《生活与消费》这单元考试的主观题集中在价格与消费上。关于价格,主要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与价格变动的影响。(附两个题目如下:)

1、材料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带来强劲的城镇住房需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一路攀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2014年,流动性变化带来的资金压力、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供求转变以及制度性调控的进展,这三大因素将成为左右房价走势的重要推手

材料二:去年中央政府积极出台了调控房地产的一系列政策,今年以年,在房地产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利用信贷的杠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来抑制投机。**总理表示,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价格因素的知识,分析如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分析此题,主要从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原理出发,理论联系情景作答。

2、目前由于汽车价格持续走高,大排量汽车销售进入低谷。大排量汽车由于受消费税增加影响,价格不断上升,人们把眼光更多地投向较低价位的小排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从而带动了小排量汽车的生产,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更是异常火爆。(1)人们为什么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小排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

(2)高油价和消费税对大排量汽车生产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此题则是利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原理加以分析作答。

    关于消费的问题,集中于“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知识点。附例题:

材料一 : 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表

年份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2012

12.4

9.6

15.8

5.8

2013

8.6

8.2

13.2

5.2

2014

10.1

8.7

13.7

5.4

注:2014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2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365元。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对于这些常见的主观题,要求学生学会方法,利用原理分析材料,规范作答并及时总结。此为中观视角,掌握主观题作答方法,毕竟,主观题在考试中占据半壁江山。

一、宏观视角:纵观全书,单元整合,形成学科体系

    纵观必修一经济生活,包括四个单元,即“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思路是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这四个方面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关于经济生活,就形成了学科体系。当然,考试不求对全部知识的罗列,而是根据设问指向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来联想知识。例如,2013年安徽高考38题第(2)问助推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制环境。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考核目标和要求

                解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设问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2)情境信息:政府技术创新采取的三大措施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②政府综合运用三大手段实行宏观调控

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参考答案:

政府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政治学习中把书读厚与把书读薄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借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单元、整本书为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视角分析,力求在学透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应试能力、学科能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