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76期)》(老校区)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的新风向——对2016年山东省思想政治优质课的一点思考
创建时间:2017年05月10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2016年11月23—25日,山东省思想政治优质课在潍坊举行。我有幸担任评委全程参与听课打分,和全体评委老师在山东省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共同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这三天,34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现场授课的方式展示了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


从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到今年已是12个年头了,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有认识、有实践、有反思、有进步,但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课堂上不再是“满堂灌”,那老师“闲”下来做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把老师摆在什么位置?以人为本,以纲为本,以教材为本,究竟是以哪个为本?如何处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在课堂上如何规范师生的行为?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高考的有机衔接等等。正是带着这样的追问,才有了对本次优质课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凸显了新课程的理念。广大一线教师,通过认知—反思—实践,已经将新课程理念自觉的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使其变为自觉行为。无论从课堂的表述,还是课程设计,都很好的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从学科的生活化方面,我们看到“三贴近”原则的显现,看到学生由此发现了学习的价值与快乐。例如,五莲县的李萍老师,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课中,就深刻挖掘了“扶不扶”这一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从道德冲突中获得正确认知。我们听过的每一节课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几乎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青岛的“微尘”,潍坊的白浪河等等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思想政治的时效性方面,广大教师与时俱进,与时消息,选取最新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突显了思想政治的时效性。例如《永远在路上》《我是演说家》及2016年的“双十一”等都成为了课堂利用的资源。


在师生关系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及良好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我们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我选择、我学习”的快乐境界。


2.基于目标的情境创设,以学定教。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于其中,进行体验和升华,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避免就理论到理论,从知识到知识,把枯燥的知识贯穿到有趣的故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讲故事,把故事讲好。例如,莱芜凤城高中的亓娟老师,用“走进小美的生活”的完整故事,探究了国家财政这一框题,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学生掌握了财政收入、支出,财政的作用等重点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3.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注。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来。学生的能力从哪里来?从知识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恰当运用中成长。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从哪里来?从对现实问题分析的正确引导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从哪里来?从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中、在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中获得。课堂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培养了学生兴趣,增强了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使政治课获得生命力。关注现实就深化着学生对教材理论的理解,活化着对知识的应用。例如,德州的杨淑芳老师引导学生对潍坊市财政局网站的关注,激发了学生探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兴趣,通过财政对白浪河公园的投资建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与财政。例如,莱芜凤城高中的亓娟老师,用“走进小美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周围人都会面临的就业、收入、医疗等问题。潍坊的风筝、十八届六中全会、网购的投诉等都成链接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桥梁。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教育回归生活,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


4.教师个人魅力的彰显。教师的魅力来自于对思想政治课的热爱与钻研,来自于对学生成长的尊重,来自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来自于良好的道德修养。当内化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外显为教学行为时,便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不只是敬重教师的知识和才华,而且被他的人品素养所感染,并努力向老师引导的方向前进,亲其师,就会信其道。


例如,泰安的王芝老师,标准的普通话,亲和力的表达,严密的逻辑能力;德州的杨淑芳老师对教材准确的把握,娓娓道来地叙事方式;威海的邵磊老师,干脆利索的教学风格,清晰的授课思路等等都给学生和评委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省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需反思和探讨的地方。


1.对教材的解读有待加强。教材是我们教学最主要的“抓手”,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就是研读教材,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更是首先尊重教材,能够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理顺教材的逻辑关系。如果对教材把握不够,就会出现“跑偏”和“游离”的情况,导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从而背离了教材资源的教育教学意义。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想准确的把握教材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有待进一步融合。课堂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内容无疑是第一位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过于注重新颖的形式,会冲淡教材内容,从而使理论观点阐述不到位,还会使得整堂课变得浮躁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时候,我们注重了学生活动,注重了情境创设,注重了技术手段而唯独忽略了知识的落实,忽略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感官的刺激,比如播放视频、音乐,采取小品、辩论等形式而唯独忽略了这些与教材与我们的课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有的时候,我们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只是一味的使用“你真行”、“太棒了”、“回答的真好”,而缺少了对学生回答内容的思考与应变。


有的时候,我们教师在没有准确把握探究性必要的情况下,硬贴上探究性学习的标签,缺少了对学生、对教材的认知与尊重。


因此真正的课堂教学、真正的教学改革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一定是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材主旨、学生情况的深刻领悟和把握。缺乏“神似”的课堂是僵化的、毫无生机的。只有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也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正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又不是单纯的德育课,在德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必须恰当处理理论知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


有时候,我们只是强化了对知识的分析与“灌输”,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模糊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有时候,我们仅仅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把课堂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德育课,忽视了政治课的知识教育功能。


三.对思想政治课的期待。


1.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深入研读教材,理顺教材的逻辑关系,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基础。


2.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课的艰巨使命。


3.始终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带进生活,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4.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科素养,夯实专业基础,同时也要博观约取,博览群书,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条件。


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体一线教师不断思考,上下求索,每一次优质课都把课程改革向前推向一大步,我们一线教师也得到了自我提升。这是我们热爱的事业,看到学生每天的成长,我们也在享受了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快乐。


面对现在可能出现的浮躁和急躁,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坚定信念,踏实走路,去求真,去求实!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