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改进增强学校内生力量
创建时间:2015年04月19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被人大附中托管后,确定了借力提升与自主发展相互融通的学校发展策略,通过持续的教学改进,不断增强学校的内生力量。具体而深入的“学习者分析”,为教学改进奠定了基础;低起点的零失败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入模”到“出模”的高效课堂研究,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发展的阶梯。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以下简称人大附中二分校)的前身为北京市蓝靛厂中学,是海淀区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校。2009年,海淀区教委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签订协议,学校由人大附中托管,成为海淀区第一所托管实验校。201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人大附中二分校,2012年,成为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成员校之一。


托管办学后,学校最大化地共享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优质资源,比如:教师每周定期参与人大附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选派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人大附中学习,由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常态课督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教学改进,人大附中选派部分教师到校开设相关课程等。


借助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优质资源,学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捆绑”是为了“松绑”,学校发展的根本还是要依靠学校内生力量的挖掘。因此,在托管伊始,学校就确定了借力提升与自主发展相互融通的策略,以教学改进为切入点,关注需求,聚焦课堂,挖掘师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习者分析”:超越主观推断


教学改进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准确的分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但无法确切地指出不同的学生“差异在哪里”;教师能对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侃侃而谈,但对具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却不甚了了。这些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和深入。


如何研究学生?季苹教授的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她说:“我们往往容易根据表面现象作出判断,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低估学生。”“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的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到学生中对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进行比较科学的调查。”因此,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到学生中对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进行比较科学的调查。为此,我们引入“学习者分析”研究项目,从客观调查和日常观察两方面研究学生。


客观调查包括量表测试和问卷调查。量表测试主要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等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笔记、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毅力、身心健康等指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说课活动中通过分析学生的各项指标,找出影响因素,并据此确定教学对策(见表1)。问卷调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制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共性问题。


日常观察强**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这样,教师观察的结果就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零失败教学法: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我们对学校2009级全体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以最让学生畏惧的两门学科之一的数学为例,只有26%的学生有信心学好数学。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2010年,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刘彭芝校长的关怀下,人大附中二分校引入我国著名数学专家张肇基先生的教学理论,开展数学零失败教学研究。“零失败”不是对考试分数的特定要求,而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其目标是:营造一种氛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营造一种新的文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数学零失败教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1)肇基学具,包括肇基数式算卡、肇基图数算卡、肇基推理拼卡、肇基巧板拼卡,前两种卡牌主要用于算数的学习,后两种卡牌用于几何的学习。(2)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的互动机制,即将数学中的核心内容组织成若干个“关”,组织学生进行擂台赛、三国赛等“过关游戏”,实现“优优互助”、“优困互助”、“困困互助”。(3)准模测试法。这是一种新型的考试方法,把“标准参照测试”和“常模测试法”两种不同的考试模式统一在同一张试卷中,建立标准试题库。这个体系在内容上不仅同时适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知识和能力的检测,而且在形式上,除了期末考,其余每次测试,不管学生最初考了多少分,只要能改正错误,成绩就会在原有基础上上升。这体现了张肇基“把考试作为学习的过程”、“不让考试制造失败者”的理念。


实验的结果令人欣慰:2010级初一学生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成绩与2009级初一学生相比,优秀率从3.8%提高到45.8%,不及格率从60.3%下降到18.9%;对2013届初三学生的调查显示,在12门学科中,喜欢数学的人数是最多的,有30%的学生把数学列为第一喜欢的学科,40%的学生表示,进步最大的学科是数学,还有60%的学生觉得自己很有信心学好数学。


三、高效课堂:从“入模”到“出模”


数学零失败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也增强了其他学科教师的信心,让教师们意识到:只要教学策略和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改?数学零失败教学的那套做法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显然无法直接移植到其他学科中。


2011年,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举办的“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活动。一些教师参训后非常兴奋,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探索。随后,学校请来“高效课堂协作网”的专家上示范课,课后对所有参与示范课的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5%的教师愿意在本校开展此模式的教学,77.0%的教师愿意成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志愿者;有60.4%的学生很喜欢此模式的教学,并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开展这样的教学。学校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在初一年级进行试点,待试点取得成效后再全面推广。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师友合作。将学生分为学师与学友,学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会学友学习,督促、管理学友的学习常规,培养学友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友创新思维,激发灵感,对学友的思想、行为、学习、纪律等进行全面管理。(2)“五步十环节”教学流程。“五步”包括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每步下有两个环节。(3)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合作氛围。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学师与学友如何划分、互助学习如何开展和如何进行评价、教师如何指导等,都有具体的规则。比如:教师要遵循“三讲三不讲”规则:讲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讲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讲归类提升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有了具体的抓手,新教师上手很快。


但是对于优秀教师而言,统一的模式要求容易导致教学陷于僵化。为此,我们一方面开展“优化教学策略改进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尝试将美国著名学者杰瑞·布劳菲总结的建立激励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学习心向、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等12项教学策略进行校本化改造,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丰富高效课堂研究。另一方面,将高效课堂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入模”:有模有样。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五步十环节”流程设计教学,旨在规范新手教师的教学,培养教师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意识,保证教学的底线要求。(2)“铸模”:有声有色。能熟练运用“五步十环节”教学流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上“入模”验收课,通过验收的教师进入“铸模”阶段,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流程。(3)“出模”:有章有法。对于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师,我们不用具体的方式来约束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高效课堂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研究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入模’是为了‘出模’”。


被托管五年来,学校的教学探索还有很多,但上述三点是我们教学改进中的“关键事件”:具体而深入的“学习者分析”,为教学改进奠定了基础;低起点的零失败教学改革,增强了师生的信心,为后续的教学改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入模”到“出模”的高效课堂研究,在保证教学底线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发展的阶梯。


目前,我们已经走过了以“磨合、稳定、提升”为关键词的初步探索期,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高中录取线提高109分,高考录取率也翻了两番多。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减轻,师生的幸福感在提升。第二个阶段,我们将以“突破、特色、优质”为关键词,探索建立潜能教育体系,真正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