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选粹——第三模块 Oliver Asks for More 的听课反思(李莉)
创建时间:2014年05月14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第一次听这节课是石卉老师在实验班的新授课,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的前提下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然后走出文章,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节阅读课。由于是一节常规课,所以先让学生领读了此单元的单词,学生在熟悉了单词发音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此篇文章是雾都孤儿的节选,首先从小说三要素着手,人物,情节,背景知识,这三个要素没有重点讲解,因为此小说只涉及到本部小说的一个故事,所以重点强调了一个故事应该有开头,发展,高潮及结局。由此让学生找到节选文章的结构。文章大体结构有了剩下的就是细节描写了,一个优秀的文章没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狄更斯语言很形象生动,而且很具有画面感,下面就是重点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当然按照文章的线索来进行,由Oliver asks for more 的原因,过程,结果分析,分别找到文章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语言之美。石卉老师高明之处使用了be hungry, be chosen, be hanged,把文章的线索很巧妙的概括了下来。最后在学生找到相应细节的基础上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此故事复述下来,尽量的使用作者的语言,做到了语言输出这一环节。

    当然,这是对于实验班的学生,较轻松而且有意思的完成了对这篇节选文章的鉴赏,对于普通班或者是文科班学生而言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普通班的孩子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不够,对于文章的理解至少需要读上15到20分钟,否则对于文章线索的把握会支离破碎。其二,对于文章故事梗概复述环节,普通班的孩子以前很少做此项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再者,他们对于词的读音拿不准,断句断不对,整体语感太差,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和输出存在很大的问题。

    接下来我听了孙晓红老师的三节文科班的课,第一次是在高二十四班,孙老师自己班的学生,学生在上课前做过了自主案,由于是一个单元的第一个学案,因此自主案的内容是对单词的学习,以及对狄更斯的简介。展示案是对Oliver asks for more文章的引导学习,此学案学生课前没有做,上课发了展示案,本意是边讲边做。孙老师对于自主案的处理过多,核对了自主案的答案,点了一些重点单词的用法,并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或是同位语等高级的结构介绍狄更斯,此环节就使用了接近15分钟,导致了对课文的分析比较仓促。对于课文的分析,基本上是学案的思路,一步步带领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跟上走进课文。不过问题是,老师一直在说,学生没有时间去走进课文,没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别说思想上的碰撞,没有足够的输入是谈不上输出文本的,老师对于文本很是熟悉,一节课自己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而学生根本就没有走进课本,支离破碎,脑子里只有对于文章的只言片语的理解。此节课也没用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老师为了赶进度,为了把自己预设的讲完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与反应,因此此节课并不成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节好课是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不是老师说了多少话,理解了多少。只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然后走出课文,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加工与再理解那就是一节好课,即使此节课老师没有什么语言。

    第二次听孙老师这节课是在高二17班,文科班。此节课省去了第一个核对自主案答案的环节,保证了英语阅读课的完整性,这就没有拘泥于学案,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课型的需要做出了对学案的灵活处理。此节课刚开始的时候从狄更斯进行导入,不过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了老师的独角戏。接下来对于文章的分析比较充分,给了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只是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应该是本课出彩的地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对于Oliver的要的更多这一举动的反应。学生表现得时候成了分角色读课文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此环节问题出在:一老师没有交代清楚,使用的课堂指令过于模糊,学生不清楚要干什么。二学生在表演之前对于文本不熟悉,因为之前的环节是老师让分组找到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对于Oliver的要的更多这一举动的反应。因此学生只对本组找的那个人的反应熟悉,其他人的反应则不熟,因此只有念课本了。三此环节较难,对于文科班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支点,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稍微蹦蹦脚就可以摘到桃子。

    第三次听孙老师这节课是她的公开课,她自己的文科班学生。首先,开始让大家简介狄更斯,引导大家说出关于他的有关信息,形成了于学生之间较好的互动与交流,也把学生的心思引导到文学鉴赏课来。接下来就是狄更斯的小说节选,从大意到细节分析再到文章的总结与升华都比较到位,本节课出彩的地方在于学生对于救济院的管理者们听到oliver索要更多食物后的反应的表演。此环节,首先让大家读了有关课文内容,然后孙老师把有关台词打到了幻灯片上,这样学生就有了把手,不至于读课文,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较简单的台词把此场景表演的淋漓尽致,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因此,一节好课需要反复修改磨练,在此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而不是教师该怎样教。所以,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只有反复的多听课多反思才能找到比较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