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二)——语文:学习感受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所属分类: 校园新闻

德州一中教师继续教育学科活动记录

    学科:语文   时间:2011年3月26日   应到人数:52  实到人数:51

    请假名单:孔繁强

    活动内容:观看视频——钱理群谈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教师怎样确定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规律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德州一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开始了本月的教学研讨活动。

    老师们首先观看了视频——钱理群教授谈中学语文教学。钱先生以自己在北京、南京等地中学教学鲁迅作品的实践为核心,给全体老师进行了一次新课程理念的普及与提升。

    首先,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位鲁迅。钱先生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为数不多的始终绕不过去的大师级的人物,在中国,孔子、庄子、曹雪芹、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物,因此鲁迅作品应该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写入我们的教材中。钱先生的这一论述有力地回击了当前沸沸扬扬的“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现象。

    其次,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定位鲁迅。钱先生指出,不少人都认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因此在面对他的作品的时候,往往就心生敬畏,因此也就有了中学生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实际上对语文教学而言,鲁迅更多的是展现了一个语言大师的形象,鲁迅作品语言的装饰性、音乐性、娱乐性,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引导学生触摸语言、品味语言,进而享受语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钱先生的这一论述,切合语文教学的本质。

    第三,要从学生的角度定位鲁迅。钱先生指出,我们教学鲁迅作品,关键是让学生引起共鸣,因此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感受,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以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学《五猖会》的时候,钱先生选择了“父与子”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思考自己与父亲交往过程中是否也发生过彼此不理解的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为人父”“为人子”的问题。钱先生的这一论述,形象地阐明了教学过程中如何备学生、备教材的问题。

在观看完视频之后,老师们围绕钱先生的论述,深入展开了讨论。

    孟校长首先发言,他说“去鲁化”的说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中学校园曾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难学,成了中学师生的“共识”。或许是应时而动,人教版语文教材仅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是不是鲁迅作品真的过时了?是不是减少鲁迅作品就达到了给学生“减负”的目的了?这个我们还看不出来,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批判国民性的大师遭遇了国民性的批判和阻击,这多少有些滑稽和尴尬。但是鲁迅作品作为一种文学视野、一种思想深度、一种文化钙质,一种“民族魂”的张扬,其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应占据的地位,肯定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马恩典老师指出,听了钱理群教授的讲座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高三复习同样也受益匪浅,2011年高考说明中关于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均涉及到“梳理作者思路,关注作品结构”的考点,而钱先生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文气”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另外高考作文要求: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这些内容也在鲁迅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对鲁迅作品的把握也是高三语文复习中的重要一环。

    叶春立老师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以往我们对三维目标存在着误解,总认为这三个目标是单独的、没有联系的,听了钱教授的讲座,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课堂上,他总能够把这三个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此外,张安然老师、邢楠老师就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读、无效、低效等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

    本次研讨活动由范会群老师主持,他最后总结说,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因为对于一篇文本,老师是先体验者,学生是后体验者;教师是多体验者,学生是少体验者;教师是多元体验者,学生是一元体验者。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求于文本,有求于老师,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更应该提升自身素质,不能仅仅代作者立言,而应该做一个真正的思考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