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2020 下学期第四期
创建时间:2001年11月02日
所属分类: 教学教研

教学通讯

1121高效课堂教学专刊     德州一中教师社团——读书学会会刊

创刊日期:2013年9月                 本刊日期:2020年10月27日

总第133期(2020暑假后第四期)     主办:德州一中教务处·教研室



活动资讯

德州一中老校区举行市级课题开题论证及中期课题研讨会

践行哥本哈根务实精神,头脑风暴碰出智慧火花。2020年10月20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半,德州一中老校区市级课题开题论证及中期课题研讨会在办公楼三楼党员活动室举行。本次会议由老校区教研室主任张素梅主持。

本次会议第一项议程,张主任首先通报了新立项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课题的基本情况,紧接着又通报了课题研究中段的重点及一般课题情况。

第二项议程,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王志祥副校长宣读立项通知书。

第三项议程,今年立项的市重点课题及一般课题的主持人代表做开题报告。
张兰菊老师代表课题组做《高中立德树人教育在疫情防控下延伸的研究》开题报告。张老师从团队介

绍、学术支撑、研究内容、主要目标、总体框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介绍。

张超老师代表课题组做《高中文言文迁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张老师从研究内容、总体框架、实施流程、研究目标、具体分工等方面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介绍。

张振中老师代表课题组做《新课标指导下“活动化课堂”评价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张老师从根本遵循、研究内容、初步设想、思路方法、分工进度等方面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介绍。

高玉真老师代表课题组做《家校共育下的高中生涯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开题报告。高老师从题目内容、选题依据、工作思路、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介绍。

郝金超老师代表课题组做《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模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郝老师从研究背景、课题界定、内容目标、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及实施、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介绍。

第四项议程,评议专家张志军、叶春立、迟建亮分别对上述五个课题进行集中点评,点评要点如下:1.五项课题选题立足德育案例、迁移能力、活动化课堂、生涯教育、整本书阅读等研究方向,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题规范、陈述清楚;2.课题核心关键词应进行准确界定,否则边界不清,不利于研究的开展;3.技术路线图是课题主持人宏观驾驭能力的体现,应精确完善;4.进行科学准确的子课题分组,这是课题深入研究的基本保障,也有利于调到课题成员的积极性;5.积极落实市教规办的精神,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组织教师研究工作。

第五项议程,课题研究到中段的课题主持人代表做中期报告。
  王林波老师代表课题组做《教师核心素养与学生课堂达标研究》中期报告。王老师从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取得的成果、下一步计划、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王彦飞老师代表课题组做《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王老师从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分析、初步实践探索、中期成果、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等方面进行了陈述。

第六项议程,评议专家点评。

评议专家张志军、叶春立、迟建亮分别对上述五个课题进行集中点评,点评要点如下:1.王林波老师课题中的“教师素养”与“学生课堂达标”关联性不强,应更改课题题目;2.课题研究到中段,许多研究角度全面铺开,注意抓关键研究方向;3.强化后期的理论提炼、观点的概括提升工作。

第七项议程,张素梅主任做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各位主持人的辛勤工作,并对评议专家的精心点评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开题论证会内容丰富: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疫情、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研究方法多种多校,既有文献检索、调查问卷,又有学生访谈、数据分析;评议专家点评精致到位,既有对课题研究的殷切期望与真诚鼓励,又有切中肯綮的含蓄指瑕;课题组成员的仔细倾听、认真笔记,会议间隙针对开题报告的修改细致交流。她最后总结,加大教育科学研究,为德州一中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王志祥副校长、评议专家、课题主持人合影留念。
  通过这次开题论证会,各位课题主持人感慨良多。有的老师说,通过专家的点评,自己对课题的规范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要多与评议专家交流。还有的老师说,专家的一席话,惊醒梦中人,一下午的碰撞交流,在初步涉足的教科研领域,收获多多。评议专家张志军说,看到我校的教科研力量的兴起,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认为教科研交流会更加密集,沟通会更加顺畅。让我们共同祝愿德州一中老校区的教科研必定再上新台阶,必定助推德州市教科研的蓬勃发展,为德州的教科研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优秀课题(由于原课题篇幅较长,教学通讯在刊登时做了删减)            

我校微课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组     白 茹

一、简介部分  

摘要:近几年,我校通过微课培训、微课大赛、教学云平台微课教学等一系列活动,鼓励教师使用微课辅助教学,这种短小灵活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也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现阶段我校教师制作及使用微课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基于这种现状,我们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第三届微课大赛数据分析,总结和分析教师在微课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适合我校有建设性的微课培训策略和符合我校1121教学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微课的具体应用对策。真正将微课用于日常教学中,让微课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


二、主体部分

1研究的主要问题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大背景、中背景、小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的实施将对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项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微课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对微课的定义,我们认为微课是一段5-8分钟以内,以教学视频为载体,以主题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的一种教学形式。

1.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几年,我校组织了多次微课培训,培训人数累计400人次;承办了三届微课大赛,提交作品几百份;我校教师寒暑假期间利用教学云平台为学生制作微课讲解习题。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鼓励教师使用微课辅助教学,这种短小灵活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也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现阶段我校教师制作及使用微课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微课制作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经过几次微课培训,但大部分老师还是局限于制作PPT,录制屏幕。

二、缺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微课虽然短小精悍,但反而要求更高的内容设计能力。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从一整节的PPT课件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微课内容。

三、微课在实际教学的应用还是较少的。现在有些教师对微课的使用仅限于参加微课大赛评比,并未真正将微课用于日常教学中,更没有通过微课改变教学模式。

如何制作更适合教学的微课?如何让微课在教学中发挥有效的辅助作用?如何开展让老师们更受用的微课技能培训?我们尝试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数据、研究教学实践、构建行之有效的校级微课培训体系及应用模式,这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3.课题的界定

关键词:微课   应用现状  发展对策

2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2.2理论基础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3研究程序

3.1研究设计

1.png


1)问卷调查:设置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学生对微课的理解和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微课情况。分析数据,找出阻碍微课发展应用的关键问题。

2)开展微课大赛:通过微课大赛的推广,鼓励老师们熟练制作微课,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分析第三届微课大赛的数据,对文理学科之间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了解我校不同学科教师的微课制作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微课培训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

3)宣传推广,促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用微课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成绩。

主要目标是将微课的制作与使用推广给各学科教师,旨在提高各学科教学效率。

3.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微课发展模式。

3.3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和高一高二学生对微课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通过组织第三届微课大赛,对文理学科之间的参赛作品数量和获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了解我校不同学科教师的微课制作情况。

3.4研究实施

研究计划:第一阶段: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完成数据分析使用问卷星设计问卷,在高一高二学生和教师中展开问卷调查。第三阶段:组织微课大赛,组织、评选,时间为2个月。第四阶段:数据分析处理,问题对策研究,撰写报告。

3.5.研究发现或结论(结题报告的重中之重。)

研究发现: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教师数据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改变作用比较认可,但是受技术水平和制作时间的约束,导致制作和使用微课的频率较少。

(二)微课比赛数据分析:

通过对我校第三届微课大赛的参赛数据和获奖情况进行分析,以下结论:

                                          

12.png13.png


文科中,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参赛作品比较多,相对来说,语文组的一等奖作品较多,英语、政治和地理组的二等奖作品较多。

理科中,数学与物理学科参赛作品较多,但是一等奖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技术类学科比较占优势。

结论:和前两届微课大赛相比,教师的参赛作品数量比以前有增加,参赛学科页涵盖了所有学科,参赛作品的质量也有很大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使用PPT录屏,很多老师尝试使用focusky制作微课,或者是真人出镜。但是微课的质量,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还有待进步。

研究结论: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为提高我校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增加微课培训的频率和广度。适当增加微课培训的次数,可以以学科或者年龄段为区分,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微课学习与使用中来。

2.增加学科教师的参与度。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到微课培训的备课与教学中来,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环节,多种制作方式出发,根据我校1121课堂模式,采取有学科特色的微课培训。

3.增加微课大赛的学科评比。在第四届微课大赛中,可以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评比,鼓励不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4.积极修订微课培训教材。把以前的微课培训教材重新修订,更改微课制作软件的版本,给更多教师课后学习提供教材,鼓励老师们参与微课开发与制作。

5.进行作品整理与收集。按照学科特色和不同知识点,进行微课大赛历届作品的收集与整理,逐渐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让微课真正助力1121课堂模式的实施。

3.6.分析与讨论

3.6.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针对我校高中微课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校有建设性的微课培训策略和符合我校1121教学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微课的具体应用对策。

1.立足实际,针对性强

本课题以校为本,采用问卷调查、跟踪指导的方式进行微课使用研究,并根据实际问题及时调整,针对性强。

2.对接课堂,指导性强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的鲜明特点。在课堂调研的基础上,按教师所需进行微课培训,以课堂高效为标准评价微课作品,借助“微课进课堂”效果调查促进微课使用日常化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对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实践思考,找寻规律。

3.形成体系,专业性强

这一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课培训体系化。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优化调整培训方案,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微课培训体系,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微课培训校本教材。二是微课资源库体系化。利用微课大赛收集研究作品,逐渐形成按学科按知识点系统分类的本校微课作品集,积累形成丰富优质的资源,便于教师查找使用和借鉴。

 

学生风采

德州一中学子“学习强国”征文作品展

赵春苗:以吾爱国心 抒我报国情 系我强国志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辉煌的民族,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爱国之心,用家国情怀书写出我泱泱大国的灿烂与辉煌。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爱国就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有一腔报国之情,有一份强国之志。

伟大诗人陆游曾用“位卑未敢忘忧国”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是爱国;岳飞发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言,顽强抗金,这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身殉国,决不投降,这是爱国;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抒发志向,这是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是爱国……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坚定民族自信,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荣誉。

祖国的边境线上,解放军战士每天坚持巡逻,在冰雪中、在烈日下站岗保卫国家安全,这是爱国;十字路口间,交警顶着烈日指挥交通,维持秩序,这是爱国;战“疫”一线上,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筑起一道保卫祖国和人民安全的屏障,这是爱国;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们恪尽职守,坚守在讲台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挥洒着青春与汗水,这是爱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用担当与奋斗来抒发自己的报国之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志。

让我们用爱国点亮青春,以吾爱国之心,抒我报国之情,系我强国之志,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书写青春的美丽华章。


附件:

教学通讯2020 下学期第四期.doc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教学教研